你如何創造這個白板?
這個白板的誕生,是一個「先發散、後收斂」的動態過程,而且我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流程。
我的習慣是,一邊讀書,一邊在右邊開著 Highlight 視窗。每當讀到有共鳴的段落,我就會順手把 highlight 拉進白板裡,當作一個個靈感的火花。這時候我不想太多,只是單純地把這些知識點像便利貼一樣,一張張地貼上來。
當白板上的卡片越來越多,為了讓自己不迷失在資訊海裡,我會用顏色來管理它們:
- 【黃色】目錄卡片:這就像是白板的「目錄」或索引。通常是這塊白板的核心主題,裡面會放相關卡片或 Section 的連結,幫助我快速導覽整個知識系統。
- 【藍色】文獻卡片:這些是從其他白板拉進來參考用的卡片。我會用藍色標註,這樣我一眼就能看出這張卡片的知識源頭不是這本書,而是來自於我過去其他的學習積累。
- 【紅色】輸出文章:這是我最重要的產出!當我把許多零散的卡片融會貫通後,會精心編排成一篇可以公開分享的「部落格文章」。用紅色標註,讓我知道這是已經打磨完成、可以分享的成果。
接著,我會把概念相似的 highlight 卡片放在靠近的地方。如果發現好幾張卡片都在談論同一個主題,例如「提供選項」和「善用問題」,我就會建立一個 Section,先把這些卡片群組起來。
然後,就是真正開始深化思考的時候了。我會開始建立新的卡片,把相關的 highlight 引用進來,並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、整理。有時候,當想法卡關或想讓內容更完整時,我也會請 Hepta AI 協助我調整語氣、完善內容,或是從不同角度發想,讓卡片的觀點更豐富。
最後,當我對書中內容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後,我發現所有技巧的核心,都圍繞在一個觀念上:「移除障礙」。於是我建立了一個心智圖,將所有零散的卡片,收斂成一個有系統的框架,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「移除障礙檢核表」。
這個白板背後的思考過程
我認為,傳統的說服方式常常是在「踩油門」。我們以為只要提供更多證據、更多理由,就能讓對方改變,但結果常常是引擎空轉,對方一步也不動。
這塊白板的思考核心,就是從「如何推動對方?」轉變為「是什麼阻礙了對方?」。與其使盡力氣去推,不如先幫對方「放開手煞車」。整個思考過程,都圍繞在書中提到的五個核心障礙:
- 抗拒 (Reactance):沒有人喜歡被命令或被剝奪選擇權。所以,與其強迫,不如提供選項,讓對方感覺是自己做主。
- 敝帚自珍 (Endowment):人們天生就依戀現狀,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。所以,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強調改變的好處,而是點出現狀的成本,讓他意識到不改變會損失更多。
- 距離 (Distance):如果你的觀點跟對方差距太大,他根本聽不進去。所以,要先從我們都有共識的地方開始,提出小小的要求,循序漸進。
- 不確定性 (Uncertainty):面對未知,人們會因為害怕風險而猶豫不決。所以,我們可以透過免費試用、提供退貨保證等方式,降低他嘗試的門檻與風險。
- 佐證 (Evidence):有時候,光靠你一個人說是沒用的。這時就需要「群眾的力量」,讓他看到身邊的親友、或更多有公信力的人都這麼做,他才比較容易被說服。
我的整個思考,就是不斷問自己:「現在卡住的點是哪一個?我該如何幫他移除這個障礙?」
你創造這個白板的目的或如何使用它?
對我來說,這個白板有兩個主要目的:內化知識與成為實戰手冊。
首先,它幫助我把一本書的智慧真正「內化」成自己的東西。透過上述的流程,我不只是「讀完」一本書,而是真正「學會」了書中的系統性知識。而你看到的【紅色】卡片,就是我將這些內化的知識,整理成可以公開分享的部落格文章的最終成果。
再來,它是一本可以隨時查閱的「實戰手冊」。當我生活中需要說服別人時,無論是工作上的溝通,還是跟家人朋友的互動,我都會回到這個白板。我會對照心智圖裡的檢核表,分析我遇到的情況,思考對方可能是因為哪個障礙而卡關,然後從相關的卡片裡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案。
它提醒我,溝通的重點永遠不是「我要說什麼」,而是去「傾聽與理解」對方真正的困難在哪裡。